一、豆瓣评分是如何计算的呢?
豆瓣的评论就像是一场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“对话”,这些“对话”经过整理和分析后,会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给出最终的评分,具体来说,豆瓣的评论在经过网友评价之后,会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得出评分。
我们可以把豆瓣对不同影视剧的评分想象成一个“阶梯”,这个“阶梯”被分为5个等级,每一个等级都对应着一定的分值,就好比是给每个等级都分配了相应的“文化币”,1星对应的是2分,2星对应的是4分,3星对应的是6分,4星对应的是8分,而5星则对应的是10分。
假设有10位“评委”(也就是网友)对一部影视剧进行评分,其中有5位“评委”给出了6分,这就好比他们觉得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表现不错,值得6枚“文化币”;3位“评委”给出了8分,说明他们在观看后认为作品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,愿意给出8枚“文化币”;还有1位“评委”非常欣赏这部作品,慷慨地给出了10分;最后1位“评委”觉得作品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,给出了4分,这些分数经过加权平均之后,最终得到的可能就是6.8分。
当然啦,如果参与评分的人数越多,就好像有更多的“评委”参与打分,那么最终的评分可能就会越接近这部影视剧实际给人的观感,就像一场大型的评选活动,样本越多,结果就越客观公正。
二、豆瓣评分的标准方式是怎样的呢?
豆瓣评分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加权平均方式,简单来说,就是直接计算平均分,不过,这里有一个有趣的“小规则”,就像是在这个“文化集市”里,不同的“摊主”(用户)有着不同的影响力,注册时间比较久的老用户,他们的评分就像是经过时间考验的“老字号商品”,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,所以作用更大;而新用户的评分则仅作参考,就像是刚摆上摊位的“新产品”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
早期的时候,豆瓣就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凑在一起的兴趣小组,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这里,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活力的小圈子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圈子积累了一批优质的用户,他们对作品的评价相对客观公正(虽然整体审美可能偏文科生一些,但这并不影响其价值),也正因如此,豆瓣的评分受到了很多第三方平台的认可和采用,于是豆瓣开始逐渐向商业社区转型。
从实际情况来看,理论上一部七分的电影,按照客观的评分标准,很难给出一星的评价,由于粉丝或者类型片受众的存在,他们往往会出于对作品的喜爱而给出五星的高评分,这样一来,在大量粉丝的支持下,这部作品的评分就可能会出现虚高的情况,不过呢,豆瓣的部分用户就像是一群“理性卫士”,他们会有意识地给出一星来拉低平均分,让评分更加客观真实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读者会问:“那豆瓣评分会不会受到一些恶意刷分的影响呢?”其实啊,豆瓣的算法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这种情况,毕竟有那么多真实用户的参与和监督,而且老用户的评分权重更高,这就使得恶意刷分者想要左右整个评分体系是比较困难的,豆瓣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和监管机制,确保评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。
豆瓣评分的算法和标准方式就是上述这些内容,它就像是一把衡量影视作品质量的“尺子”,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小的偏差,但总体上还是能够为观众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。